首页 资讯 > 内容页

“夺门之变”的当晚,手握重兵的于谦为何未反击?原因让人泪目

来源:吕晶晶 发布日期: 2023-03-18 09:49:27

赖社稷之灵,国已有君,自分一腔抛热血。竭尽股肱之力,继之以死,独留清白在人间。——明朝大臣书画家.董其昌

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,提起民族英雄我们想到的是耳熟能详精忠报国的岳武穆,或者是收复台湾完成大一统的郑成功,他们的英勇事迹被载入史册让后人敬仰膜拜。


(资料图)

而在明朝时期,还有一位民族英雄他既是一位饱学诗书的文臣干吏,国家的股肱之臣,更是一位可以征战一方的将帅之才,本可以功成名就颐养天年,却因为自己的耿直忠心,最终落的身首异处惨死的下场。

这位民族英雄就是于谦,而导致于谦被斩的导火索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夺门之变”。其实,当时于谦官至兵部尚书手握重兵,如果他想要反击轻而易举。可是,他却没有这么做,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。

天资聪慧常怀鸿鹄之志

公元1398年,于谦出生于明朝的杭州府钱塘县(现在的浙江省杭州市),字延益,其祖父曾官至工部主事,到了其父亲于彦召这一代,就没有踏入官场,一直定居于杭州钱塘。

可能是家族血脉相承,于谦从小聪慧异于常人,且刻苦学习,为人刚正不阿,常怀鲲鹏之志。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关于于谦少年时的一则典故:

时年8岁、正值垂鬓之年的于谦,身着一身红衣,跨马飞驰于街巷,路人觉得很有趣,就脱口而出曰:“红孩儿,骑黑马游街”,于谦则应声答道:“赤帝子,斩白蛇当道。”

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,小小年纪的于谦,就显露出了异于常人的才智和气魄!同时,在于谦12岁时,他写下了著名的《石灰吟》:“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粉骨碎身全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”

诗的后两句粉骨碎身全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,无不可以看出于谦的为人刚正耿直。事实也如众人所料想的那般,公元1421年,23岁的于谦考取进士进入仕途。

当时是明宣宗朱瞻基执政时期,其叔父朱高煦发动叛乱,于谦官拜御史,对朱高煦这种离经叛道、大逆不道想通的做法深恶痛绝。待朱高煦兵败被擒时,于谦一身正气引经据典、大声呵斥,把朱高煦羞辱的趴地求饶瑟瑟发抖。

经此一事,于谦的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,也受到了当时宣宗的青睐和重视。从此,于谦官运亨通,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也正是他这种刚正不阿的态度,在接下来的人生中为自己埋下了隐患。

力挽狂澜却“站错队伍”

话说,明宣宗在位9年后病逝,明英宗朱祁镇即位,这位被后世人称为明朝的“战神”的帝王,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?其实“战胜”两个字是“贬义词”。

朱祁镇即位后,总想着像其爷爷朱元璋一样可以干一番大事业,一味地好大喜功且宠信宦官王振。后来,有任何的军事作战经验的朱祁镇,在粮草、后援没有准备充足的情况下,他就决定御驾亲征北伐。

我们都知道,打仗就怕自负,虽然朝中大臣极力的劝阻,但是朱祁镇依然决定率大军北伐。结果,也就造成了历史上有名的“土木堡之变”,朱祁镇自己被瓦剌生擒成为了俘虏。

更糟糕的是,朱祁镇率军出征,带走了国内多数的精锐士兵,留在国内的大多都是老弱病残,瓦剌趁机直捣黄龙兵临城下意图彻底消灭大明。

当此危急关头,于谦临危受命,请郕王朱祁玉调集山东、南京抗击倭寇的军队,以及江北和北京各府衙的运粮军抵抗瓦剌入侵。那时,战场上还出现了比较有意思的一幕:

瓦剌以被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为要挟,要求于谦打开城门,于谦深知瓦剌意图,倘若打开城门让明英宗入城,那瓦剌大军也将势如破竹,则京师危矣。

俗话说得好:“国不可一日无君”,随即于谦带领众大臣拥立郕王朱祁玉为帝,瓦剌见大明已立新君,自己孤军深入粮草难以维持,便在不久后撤军。

可以说,于谦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,化解了一场足以导致明朝灭亡的重大危机。在于谦看来,拥立郕王朱祁玉为帝这是为国家的稳定长治久安着想。

可他却不知道,英宗朱祁镇只是被俘不曾被杀,若英宗回国,自己的处境将是必死无疑!后来,这件事情果然出现了,于谦的下场可想而知。

舍小家为大家的原则让人泪目

英宗被俘后,瓦剌见大明拥立新君,眼看再囚禁英宗朱祁镇已经毫无意义,而且还会增加大明对自己的仇恨。于是,他们就放了朱祁镇。

回国后,因为一国不能有两个君王,所以朱祁镇却被朱祁玉软禁。当你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的时候,其实这才是刚刚开始,朱祁玉病重不能理政,再加上他又无子嗣,王权的更迭陷入了危机。

当时,大臣石亨、徐有贞、曹吉祥、张軏等人率领家兵千余人,撞破南门,救出英宗朱祁镇坐上皇位。那时,于谦已经官至兵部尚书,手握重兵,兵变这么大的事情,他不可能没有得到一点风声。

其实,并不是于谦不知道此事,而是他选择不闻不问、默不作声,更没有出兵平叛。或许,他选择沉默也是从国家的角度考虑,朱祁玉病重不能理政,又无子嗣,朝堂乱作一团。

若此时有外敌入侵或者离间,则国家危矣。虽然兵变营救朱祁镇成功后,因之前自己曾拥立郕王朱祁玉为帝,必定性命不保,但国家却能稳定。

最终,于谦选择了顾全大局,舍小家顾大家。面对千余人家丁、奴仆混合而成的“杂牌军”发动的政变,他选择视而不见、不反击,最终皇权顺利更迭,而于谦则被斩首。

景泰八年,朱祁镇下令斩杀了于谦,一代名臣就此落幕。于谦一生刚正不阿、两袖清风,为明朝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,其少年时所作《石灰吟》足以证明其志。

面对兵变时的无动于衷,更是表现出其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凌然正气。然而,正是这种耿直让于谦所处的官场,看似一帆风顺的同时又暗流涌动杀机四伏,最终被皇帝赐死似乎也是一种必然。

人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,于谦选择舍小家为大家,以一己之死换来国家的和平稳定局面,让人钦佩不已,也终将被后世所铭记。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华东供销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